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股票配资论
《教育琐话》
一位教育守候者三十余年的精神跋涉
张小兵
教育需要凝视,但教育的凝视绝非简单的观看,而是一种将生命经验、理性思考与人文情怀熔铸于一体的认知方式。
张克中老师长期深耕并观察教育,记录教育现象、思考教育症结、遥想教育未来,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时一地“看”教育,可以称为“观察”,张老师历经30多年,身处3座城市,都在观察教育,则可以称为凝视了。凝视久了,充满爱和忧虑的《教育琐话》(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便出炉了。
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张克中的目光便投向哪里。他凝视教育的本质,追求“不一样的教育”,始终强调“育人”才是教育的任务;他凝视教育的行为,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呼吁学校要捍卫教育常识,教师要坚守教育的专业性,家长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和界限;他凝视教育的思想,要求“别过脸去,转过头来”,倡导教师要理解身份的意义、形成专业生活意识,父母要学会为孩子疗伤,所有人都应养成阅读的习惯;他凝视教育的细节,记录“琐事和琐思”,关注教育的目的、难题,以及课改的点点滴滴。从本质到行为,从思想到细节,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教育重点和难点,看上去有些“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旧事重提,而这正是《教育琐话》一书令人泪目之处。阅读这本书,不由得让我想起“大家小书”系列书籍——“小”中见“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教育琐话》以教育认知和行动为明线,向读者呈现了“琐”的一面;又以几个宏大的主题为暗线,横跨始终,展现了“大”的一面。因此,这本书可以依循明线“竖着读”,也可以依循暗线“横着读”。但是,如果只是这样“竖着读”,我们可以得其“琐”,却无法得其“宏”;“横着读”,就是要找出张克中持久凝视的宏大教育主题。
张克中立足历史凝视教育的发展,从根源的探索与流变的梳理中发现了中国教育的特点,认识到中国教师固执地坚守“传统”,而难以推进改革的缘由,并发出了革故鼎新的呼吁。他认识到,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育人方式转型的理念,“教育常识中的家庭与学校教学方式都应该与人类教育的主流看齐,要从‘教’的传统走向‘引’的方向”。
常识是规律性的,是引领认知的大道,是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在《教育琐话》中,教育看上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仅因为涉及内容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更在于常识的缺失。约束人而成为中规中矩者,还是解放人而成为自觉的思想者和行动者?这是萦绕全书的一个常见问题,常识告诉我们,后者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前者。在美好但不确定的理想面前,人们习惯选择可控的功利教育,这正是教育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所有常识都着眼于人的发展,都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高度。
张克中是一个语文教师,但他并未聚焦于语文,而是放眼教育整体,面向教育的现代化。张克中将自己置于大教育现场,调动全部的感官去凝视教育。他敏感地意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教育都将因AI而改变,基础教育的颠覆已成为确定的未来”。AI延展了人的想象力,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必将拓宽,而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如果我们还沉醉于机械乏味的知识教学,漠视甚至抵制新课程改革,忽略人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将成为虚妄。课程改革为何?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类的进步。课程改革何为?提升素养,生成智慧。当人们还在讨论要不要进行课程改革时,张克中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他说:“‘未来’是对‘现在’的颠覆。教育亦如是。”
认识张克中的人常说,张克中的圈子很小,他把自己圈在了教育里,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观察者。他们却不知道,他更是一个教育的实践者和反思者——他以阅读、写作、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和素养测评为突破口,推动了全省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教育琐话》中的张克中,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历其中的开拓者。正因如此,他对教育走向的凝视和研判才更具价值和意义。而托举这一切的,除了职业理想,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深沉之爱。从乡村到城市,从教师到教研员岗位,他的目光从未离开教育。他直言,教育是孤独的,但教育的孤独又是守候者的温暖。
张克中目睹了锡山高级中学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更用13年亲历了它的变革。在这里,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守候者”,满眼都是学生,思考的是如何将最大的空间和自由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因为自由而生出智慧。这所学校打开了张克中的教育思路,成为他的精神栖居地。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精神相貌,一所好学校可以改变一群教师和学生的人生。
当教育可能沦为功利主义工具时股票配资论,《教育琐话》的价值在于它恢复了凝视的尊严——这种凝视不仅看见教育的现实,更照见教育的可能;不仅记录教育的当下,更预示教育的未来。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变革,始于教育者目光的转变。
方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