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1日讯为在青少年心田深播科学的种子,厚植乡土情怀,7月30日,临沂第六中学二十余名心怀好奇的优秀学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这座“农业科技的摇篮”,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研学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访,更是农科院将深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科学课堂,主动承担科普教育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实验室里解码“舌尖科技”。在科研人员的悉心引导下,师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了解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品质的原理。走进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现代科技的力量更是令人震撼。师生们亲眼见证了一粒粒普通的谷物、一颗颗饱满的豆类、一筐筐新鲜的果蔬,如何在精密的设备和创新的工艺下,完成一场华丽蜕变——成为营养均衡的健康食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品。这直观的体验,让“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升级”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烙印在学生们心中,让他们理解了农业科研的终极使命:守护“米袋子”的安全,提升“菜篮子”的品质,保障国民健康。
沃野田间读懂“大地文章”。研学的课堂从实验室延伸到充满生机的田间地头。水稻、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的试验田,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农业知识宝库。头顶烈日,脚踩泥土,农技专家化身田间讲师,将书本上枯燥的品种选育历程、栽培管理要诀,化作田间地头最鲜活的故事。学生们蹲在田垄间,细数作物叶片的脉络,俯身观察菌棒上蓬勃生长的菇蕾,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瞬间转化为立体、具象的田间认知。一位随行的家长动情地说:“原来餐桌上每一份寻常的食物,背后都凝结着科研人员如此多的智慧与汗水。这让我们和孩子都对土地的价值、对‘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对话科学点燃“探索星火”。贯穿全程的,是科研人员的“科普翻译术”——他们将复杂的遗传学原理、精密的仪器操作、田间的管理智慧,化作了青少年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和故事。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田间的宏观实践,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系统性的农业科技认知闭环体验。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从“作物如何抵抗病虫害”到“未来农场会是什么样子”,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抛向专家,求知若渴的热情火花在交流中迸发,展现出科技在下一代心中点燃的探索星火。带队教师深有感触:“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教育,远比书本说教更能有效激发孩子们对农业科学和生命奥秘的原始好奇与探索欲望。”
责任担当谱写“传承序曲”。本次研学活动,清晰勾勒出临沂市农科院“开门搞科研,倾力做科普”的开放姿态与坚定担当。院方负责人强调:“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实盘配资之家网,启迪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素养,是我们肩负的重要时代使命。”将前沿深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青少年成长路上可感可知、生动有趣的科学养料,这不仅是知识的有效传递,更是对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以及乡土情怀的深情接续。临沂市农科院正以实际行动,在沃野田畴间为青少年“播种”科技梦想,为未来培养一批心系乡土、放眼世界、勇于创新的科技生力军提供着坚实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养分。(本网记者)
方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